观看记录 清空
    • 视频
    • 资讯
    • 明星

    原创 狂收30亿,它赚麻了,她却输了

    2025-04-23 07:27:08 电影 86阅读

    原标题:狂收30亿,它赚麻了,她却输了

    安娜被生生挑掉指甲盖。

    单亲家庭,母亲好赌,公司使绊子,被闺蜜以每月10-15万的薪资引诱,安娜一脚踏入贼窝,成为诈骗链条的一环。

    作为电影《孤注一掷》宣发噱头之一:

    美女荷官,在线发牌。

    安娜身穿黑色挂脖裙,珍珠链条缀在两肩,抿着笑伸手碰嘴,对着赌徒飞吻,成为电影最亮眼的一幕。

    照片也被印在宣传小卡上,以“色相”强化“赌”的诱惑力。

    钱比想象中来得更快。

    钞票如雨而下,业绩达标。

    想要退出的安娜这才认识到诈骗团伙狠辣残忍的面目,却尚未掂清所要付出的代价。

    除了被挑甲盖,电影也暗示安娜被性剥削。

    电影乘势借浪,票房告捷。

    线下,“安娜妆”竟也火了。

    照相馆推出荷官写真,美妆博主趁热度分析安娜妆容,从眼妆、眉形到修容、口红......

    有安娜仿妆,有安娜穿搭。

    我当然知道,这不过是审美与消费的再一次捆绑。

    电影提供形象,博主提取模版,观众顺势消费。

    这是流量、热度,以及生意。

    上升到三观批评?更不至于。

    只是有些微妙地不适,却难以言说。

    大家并不是对赌博这一犯罪的认可,也不是对荷官这一职业的褒奖,只是迫不及待从中提取“美”来照搬照学。

    但。

    审美偏好是价值取向的先锋。

    当被消费主义围堵,女性观众应把自己置于何种位置?

    当模仿安娜妆时,到底在模仿什么?

    模仿

    电影《芭比》中有一段。

    当美泰公司得知芭比离开芭比乐园,焦头烂额的他们想要将芭比抓回去,芭比却“自投罗网”。

    芭比在现实世界受挫,主动求助美泰公司。

    公司员工找来一个等人大小的粉色箱子——芭比包装盒,芭比乖顺地站进去,将会被带离现实世界。

    在手将被绑住的刹那,她直觉不对,随后逃走。

    尽管她此时尚未理解这种“不对”,是不对在哪。

    其实是她不适了。

    而这微妙的“不适”是电影开启女性议题的那把钥匙。

    镜头扫过芭比乐园时,芭比的服装、帽饰、鞋包也陈列在粉色箱子里。

    对于美泰公司来说,芭比是如这些没有区别的商品。

    前者与后者,具备同样的属性。

    被打造、被售卖、被挑选......

    而且芭比生来如此。

    电影其实强调了芭比乐园的不真实性——

    人可以飞,人不用喝水,海浪是假的......

    本意不仅在于对IP的还原,更在于强调芭比从未遭受挫折,只是在乌托邦营造出的惯性中生活。

    直到她的脚后跟着地、身上出现细纹、脑子思考死亡问题,所谓的完美被打破,她感到不安。

    她跑到现实世界寻找答案。

    她因男性凝视而感到不适。

    直至,她不愿意再回到那个为她而做的箱子。

    芭比生来如此,但她不愿如此。

    为了应援影片,不少人选择穿粉色衣服买票观影。

    为了回应“芭比热”,不少联名款周边都被抢断货。

    这或许无可厚非,不管是DC还是漫威,乃至今年的《流浪地球》周边,都卷动了消费热潮。

    #芭比穿搭#也上了热搜。

    微博广场成了一个新的“美丽”竞技场,高跟鞋、蓬蓬裙,女孩子们再次打扮精致,赶捧时尚热度。

    尽管影片里,这是芭比最初喜爱且偏好的,却在结局被她抛弃的。

    “高跟鞋or平底鞋。”

    “连衣裙or牛仔裤。”

    表面的服装选择,其实指向的是对惯性的背离。

    芭比要逃出她的盒子。

    必定不再执着于高跟。

    但在现实里,许多商家摆出了芭比同款盒子,为了吸引人拍照消费,尤其是吸引女性。

    拍照是个人自由,仿妆也是个人自由。

    消费总是身披自由之衣而来,让女性以为这是自发选择的。

    可,每一次。

    无一例外的,“美”总会迫不及待地出现,然后被迅速汲取。

    我们就真的需要这样那样的美吗?

    不管是《孤注一掷》还是《芭比》,惯性再次显现威力。

    模仿吧,打卡吧,摆拍吧。

    是主动进入盒子,还是被动进入盒子,是取悦自己还是在乎他人,界限模糊且难以分辨。

    于是,话题再次陷入“女人们别再做这事”与“少教女人做事”的缠斗。

    可。

    太相信“追求美是女人的天性”了。

    以至无法察觉惯性其实是种暴力。

    逻辑内化的结果就是让行为看似自发,而非强迫的。

    正如福柯所说:

    “如果我完全没有强迫你,并使你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,你却依然选择了我为你预设的道路,那就是我开始运用权力之时。”

    《浴血黑帮》剧照

    放过

    “家暴妆”火过,“姨太风”火过,“头牌风”火过。

    尽管这些都勾连着三观不正,却搭连着“美”的潮流脉搏。

    “家暴妆”一定要画雪白的底妆,晕红的嘴,配上青痕,楚楚可怜。

    “姨太风”一定要配紧身旗袍,配珍珠或其它首饰,“头牌风”一定要服装华丽,头摇满钗......

    “家暴”“姨太”“头牌”背后都暗含对女性的剥削。

    可对“美”的心理需求占据上风,也吸引看客。

    羸弱或明艳皆可,风情或冷淡都宜。

    因为早就习惯做视线的被投放之处,而不习惯做视线的主人,于是自有一套信手拈来的法则。

    做之于凝视者的被凝视者,做之于主体的他者。

    尤其是能兑换真实的经济收益,并搭载消费的快船,那便更热情地起浪扬帆。

    尽管这只是“自由”的再一次顺流而下

    每一股风潮都在召唤:你需要同款!

    太古里街拍拍到某企业领导牵手“小三”逛街。

    小三同款裙火爆销售。

    事儿越不堪的,证明裙子越美。

    尽管你知道没有小三也会有小四小五,有小三也会有小四小五,小三小四小五根本不是重点,但“美”总是值得一提。

    当权力结构的盘剥被忽视,美貌的作用就被夸到越大。

    “情色资本”仿佛再次被印证了。

    但。

    如果资本控制权不在资本所有者手里,还能叫资本吗?

    在资本的所有者对资本没有控制权的状态下称其为“资本”显然是错误的。资本主义从根本上是与私有权挂钩,而情色资本的归属者(即女性)是否用拥有其所有权都是存疑的,在这种情况下称之为资本,不过是一种带有误导性的隐喻罢了。
    情色资本是个自欺欺人的伪概念。
    ——上野千鹤子

    女人不是天生就执着于外表。

    如要夸赞“女人天生就有发现美的眼光”。

    可这眼光最终却只驱动驯化自己:

    腋毛尴尬,副乳尴尬,拜拜肉尴尬,为了遮挡内裤痕,穿上安全裤,为了遮挡安全裤痕迹再穿防裆裤。

    从头发到指甲,从肤色到身材。

    假肚脐眼,假发垫,假肩垫......

    假肚脐眼贴

    为了显腿长

    有时模仿安娜的外表,有时模仿芭比的外表,不断从硬性标准下寻找不同模版,以此证明这是自由之选。

    这到底是自发的还是被动的?

    美貌的实际作用和愉悦价值被宣扬。

    沃尔夫所言:

    瘦之所以在美丽神话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,是因为它能占用女性许多注意力和时间,并不断提醒她们,她们的价值取决于她们的吸引力,进而取决于她们与“理想”美的接近程度。

    这是被凝视者的宿命。

    《超感猎杀》剧照

    所有的一切,又都指向消费,指向“买买买”。

    通过购买力,可以向新世界投票。

    资本是中性的,辱骂资本又是如此老土,但大手之下,资本总是迎着需求进行制造,不管是心理需求还是物质需求,不管制造产物是男权的还是女权的。

    钞票即投票。

    可是。

    太多时候,人会迷惑,轻易且自发地去充实与壮大那迫害的元凶,消费主义到底是盾?还是矛?

    你兴高采烈蹦进粉色盒子,接受镜头定格的刹那。

    你以为再次为“美”做证明,而不是接受惯性绳索。

    参与那热潮,内化那逻辑。

    这幽暗不见尽头的隧道,由负重者亲自开凿。

    本站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,我们不储存任何资源。仅提供个人用户测试宽带使用,版权归原电影公司所有。

    电视吧 www.dianshiba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