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 清空
    • 视频
    • 资讯
    • 明星

    这部国片,真抽象啊!!!

    2025-04-23 06:05:53 电影 375阅读

    院线片也是好起来了!

    都可以搞抽象了!

    就在明天,4月8日,你将有望在电影院欣赏到本年度最抽象的一部国产片。

    好吧,如果你和我们一样,对国产独立电影有着深切热爱的话,可能也猜到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哪部了。

    没错,就是《东四十条》。

    最早关注到这部肯定是在2023年的平遥了。

    《东四十条》号称是以“纳米级的成本”,收获了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两项大奖,费穆荣誉·评审荣誉和青年评审荣誉·特别表扬。

    从平遥回来之后,它在北京电影节,也收获了相当多的关注,甚至一票难求。

    好在,从明天开始,只要你想看,直接在家门口找个电影院就行了,不用抢票,不用拼手速。感谢全艺联。

    对于我等北漂青年来说,看《东四十条》肯定是很有感触的。

    毕竟,这就是一部很“北京”的电影。

    影片的主角是两个不务正业的北京街溜子,整部电影的取景地就是在北京的鼓楼,时间也横跨了鼓楼的一年四季。

    无论你是否曾经生活在鼓楼,这部电影应该都能够满足你对于北京的一些特定回忆、纪念或是想象。

   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,《东四十条》又是一部不那么常规的电影。

    感受下,它的剧情梗概是:两个租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年轻人,因为看到一张寻鸽启示,就决定开始找鸽子。

    相信你已经能从这短短的一句话里感受到抽象了。

    尤其是当你听到男主角在一本正经地说:“别老想那些不切实际的,我们一起……”

    你以为下一句应该是“找个班上吧”。

    结果人家说,“我们一起找鸽子吧。”

    当然,如果再往下看就会发现,更离谱了,他们连鸽子都没有认真在找啊。

    这两个人只是在假借找鸽子的名义,在街上散步,在草坪吹风,在河边扯淡。

    所以,对于他们来说,找鸽子既不是过程,也不是目的……

    那它到底是什么?

    什么也不是,它就是发生了。

    嗯,只要带着这种精神状态去看《东四十条》就可以了。

    没错,关于这部电影,你一定要有的一个心理预期就是,这不是那种要讲故事的电影,更不是那种要教给你一个大道理的电影。

    但是,它的确是一个很好玩的电影。

    一个能在你的预设之外、玩得很嗨的电影。

    比如,男主角东四经常接到外卖员打来的电话,然后他就会很有礼貌地跟对方说,你把外卖挂门把手就行了。

    另一个十条就会说,我发现你经常不在家点外卖啊。

    东四回答,其实不是他点的,是有一个陌生人,总是留他的手机号点外卖。

    此刻我的心情就是:……靠,这也行。

    在胡同里碰到一个喝醉的路人,对方向东四和十条问路:“出路在哪里啊?”

    他们超严肃地回答:“生活没有出路。”

    或者是在胡同里,下雨了。

    突然就有一个玩偶熊过来,抱着头跟他们一起躲雨。

    你不知道这个熊是怎么来的,反正他就是来了。

    所以,其实也会觉得,这并不是一部很“无聊”的电影。

    恰恰相反,它是很“有聊”的。

    整部电影的趣味性就在于,它不需要用一个故事来抓住你的注意力,它所讲述的也不是一个个精心编排的故事,而就是一段段的生活。

    那些好玩的、有趣的、灵光一现的东西,都是来自于生活本身。

    我也相信,主创一定是对生活很敏锐、很有想象力的人,才会捕捉到这么多丰沛的、生活化的细节。

    包括电影里很多的空镜头,去拍鼓楼的天空、电线杆、小鸟、街道,有时候也会突然一阵恍惚,然后想到,我自己有多久没有这样去观察生活呢?

    生活似乎在这部电影里被放大了。

    可能你会想到自己,想到自己的生活,或者一些别的什么。

    无论想到什么,那个瞬间,其实就是很珍贵的。

    在这一层面上,《东四十条》虽然立足于鼓楼,但其实讲的还是人。

    又或者说,它捕捉的,就是一种当代青年的精神状态。

    说到底,什么是“抽象”呢。

    抽象这个词刚刚出现的时候,似乎觉得它是个贬义词,后来发现是个中性词,现在好像还变成了褒义词。

    毕竟,所有那些在“规则”之外的、不太“正常”的东西,都是抽象的。

    那些荒诞的、虚无的、戏谑的。很有趣但是很无聊的。很没逻辑但是能让你会心一笑的东西……

    如果说它们的对立面是“正常”,又是谁在定义正常呢?

    如果996就是正常,买房买车就是正常,按部就班、结婚生子就是正常……除此之外,我们还能不能拥有另一种生活呢?

    很多人都想得到答案,但是都没有答案。

    正是在这样的无解里,社交媒体上才会出现这么多的“抽象人”“乐子人”“老鼠人”……

    这些看似千奇百怪的生活方式,其实表达的都是同一种共鸣。

    我们想从“搞抽象”这件事里得到的,除了快乐,其实也是共鸣。

    而电影《东四十条》所指向的,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共鸣。

    在街溜子们看似离经叛道的生活背后,影片所折射出的,是当代年轻人的集体困境。

    高不成低不就,上不去下不来,不是不想干,而是暂时干不了。

    于是,也就“卡”住了。

    “卡”,是一种停滞不前的生活状态。一种看似很忙碌,却又一无所获的失落。一种站在十字路口,不知该去向何方的别扭和尴尬。

    这个时候,该怎么办呢?

    至少,在躺平和内卷之外,《东四十条》提供了另一种低能耗的应对方式。

    就当这是一场“游戏”,主线任务进行不下去了,就去做支线任务,去看看另一条路上的风景。

    也许这时你就会发现,你的人生,其实并不是只有一条“主线”而已。

    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,或许可以去看看《东四十条》的幕后纪录片《卡住的人》。

    这部只有短短七分钟的纪录片,其实就讲了一件事:

    如何在支线剧情里玩得尽兴,如何在被“卡住”的同时,也做成一些事情,甚至是拍出一部电影。

    一个毫无经费的穷鬼剧组,是如何零帧起手,拍出一部影展热门电影?

    说起来可能比“找鸽子”还更抽象。

    剧组的常驻工作人员,一共就是两个导演、一个监制、一个摄影师、一个录音师,以及两位主演。

    没钱租灯光,就全片使用自然光。

    当然也请不起司机,共享单车就是交通工具。

    夏天,怕珍贵的演员被晒化了,就加入了荷叶做道具,还学习了荷叶的保鲜小技巧。

    冬天,鼓楼下雪了,就是大自然的天然置景。

    还有北方被冻住的河,也成为了全片最高光的场景之一。

    这看起来很不可思议,但总之,他们就是把事情做成了。

    虽然设备上没有那么豪华,但成品质地并不草台班子,不仅在平遥拿了大奖,还会让你觉得很感动。

   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,这部电影的幕后和台前一样重要。

    当你明白了《东四十条》是如何被拍出来的,也就读懂了,为什么《东四十条》会是这样一部电影。

    东四和十条每天无所事事,在街上闲逛。宁可找鸽子,也不肯找个班上。

    他们看起来是一群怪人,但也是一群普通人。

    他们并不虚无,反而很有生命力。

   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二环,在一种规范的生活样本之外,他们还尝试去打破些什么,建立些什么。

    正如在电影背后,也有这样一群人,明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拥有东四十条,但还是将《东四十条》变成了一部只属于自己的电影。

   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主义呢?

   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,鼓楼的人的青春只是比别人长一些,但它最后还是要结束的。

    一定要结束吗?可不可以不结束呢?

    我相信电影的主创,可能正是在这样的疑惑里,拍出了这部电影。

    全片都充斥着各种无厘头的对白,但偏偏,影片的结尾是没有台词的。

    它就是一个沉默的长镜头,两个穿着“奇装异服”的人,脚踩在冰上,明明没有穿溜冰鞋,还是在很认真地、很快乐地滑冰。

    也许他们给你的感觉是格格不入的异类,是与众不同的边缘人。

    但,他们也在很认真地生活。

    至于这条河最终要通向哪里,答案并不重要。

    你知道它是要结束的,就像你知道长镜头是要结束的,电影是要结束的,青春是要结束的……

    但你还是希望,他们能在这条河上继续滑下去。

    万一呢?

    《东四十条》注定不会是很主流的一部电影,可能也只会有一小群人喜欢它。

    但这其实也是我们想推荐它的原因之一。

    电影不是只有一种风格和类型的。

    电影可以是任何样子。

    电影没有定义。

    只要你有一台小摄影机,甚至一个手机摄像头,你就能拍出一部电影。

    那同样的,生活也不是只有一种方式。

    被卡住的人,生活停滞不前的人,能不能也过得很开心?

    我想,是可以的。

    至少在看《东四十条》的时候,我还是很开心的。

    所以,最后还是帮忙吆喝一下。

    影片将在4月8日全国艺联专线上映,叫上你的搭子,愿意陪你一起奇奇怪怪的朋友,一起去看吧。

    本站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,我们不储存任何资源。仅提供个人用户测试宽带使用,版权归原电影公司所有。

    电视吧 www.dianshiba.cc